看板 DSLR
雖然我寫這文章主要是手機拍照 App 的心得,但主要目的是和單眼比較,所以發在這裡~ 是這樣的,Adobe 在上上週 (2025/06) 發表了一個新的 App "Project Indigo",帶領開發的是之前 Google Pixel 計算攝影團隊的大神 Marc Levoy (現在人在 Adobe...)。 這個 App 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手機上做到接近單眼相機的色彩和影調,並且可存成 RAW + JPG 檔供直出或進階編輯,算是測試版,免費且不需要登入 Adobe 帳號,目前只在 iOS 上架,但也有開發 Android 版的打算,詳情可以看官方的 blog 解析技術細節,我下面就簡單說明: https://research.adobe.com/articles/indigo/indigo.html ## 影像處理管線 目前在 iPhone 上拍照主要有三種出圖格式: 1. JPG/HEIF 內建相機預設,也有提供 API 讓第三方 App 使用。這個會強制套用多幀合成的計算攝影三大件 (Photonic Engine 光像引擎、Deep Fusion 深度融合、Smart HDR 智慧型 HDR),無法關閉。 2. ProRAW iPhone 12 開始的 Pro 機種才有,一樣在內建相機和 API 都有。這個 RAW 格式不算傳統意義的 RAW,因為它已經 demosaic 了,並且也會強制套用多幀合成的計算攝影 (第三方 App call API 可選擇稍微減輕,但不能不套),但相比前面的 JPG/HEIF 有更大的後製空間 (12-bit)。關於 ProRAW 的細節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3. Bayer RAW (Standard RAW) 這個就是真正的 RAW 檔,沒有計算攝影、沒有多幀合成,內建相機不提供這個選項,只提供 API 給第三方 App 用,且非 Pro 機型也可拍。「所有」宣稱可繞開計算攝影拍 RAW 檔的 App 其實都是 call 這個 API 拍攝,所以結果也會完全一樣,例如 Halide、Lightroom 相機、Leica LUX 之類的,缺點就是畫質、動態範圍、雜訊表現顯著變差 (下有測試對比)。 那問題就來了,JPG/HEIF 和 ProRAW 因為強制計算攝影,所以會缺乏單眼的色彩和對比質感;而用 API 拍 Bayer RAW 會比較接近單眼質感,但因為沒計算攝影畫質又變差,是個兩難的狀況。 所以 Marc Levoy 團隊在 Indigo App 就用了極度暴力的方法來解決,那就是一打開這個 App,它就馬上開始不間斷地在背景用 API 連拍 Bayer RAW,使用者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往前取最多 32 張,然後用自己開發的演算法進行多幀合成,最後出一張類似 Apple ProRAW 的「類 RAW 檔」。 這樣做的優點就是不受 Apple 的演算法限制,能自行決定影像調性,做到單眼質感、更好的格式 (16-bit DNG)、非 Pro 機種也能拍。 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要比較新的 iPhone 才承受得了這樣的記憶體和算圖壓力,並且發熱也相當夠力。另外,新款 iPhone 雖然有 48MP Quad Bayer,但全解析度輸出只限 ProRAW,Bayer RAW API 只能用 12MP (binned),不過這倒還好,原因下面測試看比較直覺。 反正我就很好奇 Google 計算攝影團隊來做 iOS App 究竟能有多厲害,因為我目前自拍都是用單眼或 Apple ProRAW,有時候交替拍攝還是很難統一兩者的質感,所以就安排了測試評估,以下說明測試方法和心得。 1. 我會先用 Sony 微單 M 模式自訂曝光和 WB,全手動介入來拍攝「我想要」的樣子。 2. 接著我會用 iPhone 內建相機拍攝 HEIC 和 ProRAW、以及使用第三方 App 拍攝 Bayer RAW、額外再加上 Leica LUX App 拍 HEIF (因為 Leica 標榜它能拍相機質感,那就加入來比吧)。並且全部 App 都開自動模式,沒有任何手動介入,看看它們誰最接近前面微單拍出來的味道。 3. 雖然新 iPhone 內建相機能拍 24/48MP,但為統一比較基準,我大部分測試照片拍攝的時候,Sony 微單和 App 都會選擇 12MP 模式。 4. iPhone 內建相機強制拍攝 HDR,所以我匯出照片的時候會手動拔掉 HDR Gain Map metadata,而不是轉檔進行 tone mapping,全數照片統一為 sRGB SDR,且無任何後製修圖,確保比較的科學性。 ## 拍攝測試 測試一:1× (24mm) 人像 https://i.meee.com.tw/IdoVKCa.jpg
左上角是微單,旁邊 Adobe Indigo App,下面是其他 App (圖上都有標註,之後就不解釋了),可以看看各家表現,最後一張 Bayer RAW 可以很明顯看到缺乏多幀合成對動態範圍的影響。 拍這張的時候男友每張構圖都不一樣,真的有夠典型,到最後我先拍他,再叫他對照我拍的樣子重拍,在 37 度下站半小時真的快熱死...感覺棒棒糖都要軟了。 https://i.meee.com.tw/uMqbXTb.jpg
這張我有拍 48MP ProRAW 加入比較,可以看到 Indigo 雖然只有 12MP,但畫質只輸 48MP 一點點 (要是更準焦一些我覺得表現還會更好),而 12MP ProRAW 感覺只有 8MP 品質,銳化也很重。 測試二:2× (48mm) 人像 https://i.meee.com.tw/zjs1oGk.jpg
皮膚瑕疵盡顯無遺,這算是 iPhone 內建相機的基本操作,難怪 App Store 攝影分類排名前段全是濾鏡和美顏相機,看起來只有我在用 iPhone ProRAW 拍黃圖?? iPhone 沒有光學 2× 鏡頭,所以會裁切 48MP Quad Bayer 中心部分解析為 12MP (即所謂的 loseless 無損變焦),但這機制不給 Bayer RAW 使用,所以 Indigo 是用自己的演算法,只用 Bayer RAW 中心的 4MP 疊圖還原細節拍出 12MP (Super-Reso)。 https://i.meee.com.tw/X3HF4KU.jpg
成效比 Apple 自己還好 (看棒棒糖紋理),而且非 AI 猜測,實力很誇張... 測試三、動態範圍 & 疊圖 https://i.meee.com.tw/A9MmOpN.jpg
這張照的雨傘都在擺動,可以觀察多幀合成的演算法是否出現瑕疵,看下來都做得不錯。 測試四、明暗關係 Marc Levoy 在 blog 有提到,手機拍照之所以看起來不自然,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強力壓制過曝或欠曝,造成不合邏輯的明暗關係。 https://i.meee.com.tw/3PEonZu.jpg
例如這張圖的天空,在眼睛看來是顯著比地面的雕塑亮的,但 Apple 就會壓制亮部,造成兩者拍出來變得差不多,該有的對比就沒了。 測試五、望遠 https://i.meee.com.tw/zvmmhjS.jpg
(左側上下是同一張,方便比較) 我用的 iPhone 15 Pro 望遠鏡頭是 12MP 3×,所以內建相機拉到 6× 的時候是有損的假 12MP,但 Indigo 則一樣會透過疊圖來把 4MP 變成 12MP。 測試六、影調 https://i.meee.com.tw/UW0jKZO.jpg
這張圖我回家才發現我完全忘記拍 Indigo~ 哈哈,所以就隨便看看 iPhone 內建相機和其他 App 對微單的比較吧~ 測試七、夜間模式 (手持) https://i.meee.com.tw/O8IDNhc.jpg
Indigo 也有夜間模式,看看它和 iPhone 內建相機的夜間模式的表現 (左上微單是手持 M 模式)。 這張 Indigo 拍出來直接就是幾乎和微單一模一樣,我沒有任何手動介入。 測試八、夜間模式 (腳架) https://i.meee.com.tw/hA69hMW.jpg
左上是我眼睛看到的樣子,Indigo 拍攝極暗的時候,陀螺儀偵測到上腳架可選擇 32 張、每張長曝 1 秒來合成;iPhone 內建相機的夜間模式偵測到上腳架的時候可加長曝光時間,這個場景最多可拉到 5 秒。 測試九、固定變因測試 前面實拍都是讓手機自動判斷,我到家後打燈拍娃娃,這次我手動固定所有參數,手動對焦娃娃眼睛,看看 EV 相等的情況下每款 App 的影像調校特色。 https://i.meee.com.tw/pqDZMlQ.jpg
白平衡確定都是相同數值,冷暖差異是各家特色。有人可能會疑惑,iPhone 內建相機不能調參數,怎麼確定都一樣? 我的方法是內建相機先拍,然後我拍完馬上看 RAW 檔的曝光、WB 參數,接著其他 App 就手動調一樣數值。 另外,iPhone 15 Pro 主鏡頭光圈約為 f/1.8,我依照 sensor spec 計算全幅微單 f/6.3 可達成接近的景深,這樣看圖比較不會被散景干擾。 放大看細節和銳化程度 (確定準焦): https://i.meee.com.tw/rcj9X1P.jpg
雜訊噪點表現: https://i.meee.com.tw/fvbpwA9.jpg
## 結論 Indigo 作為概念驗證我覺得表現令人驚艷,雖然不怎麼喜歡 Adobe 這個邪惡企業,但不可否認技術實力是真的很恐怖~就是拍攝時發熱嚴重,App 也要求比較高的硬體門檻 (官方建議 iPhone 12 之後的機種),期待後續正式版推出。 現在部分微單 (如 M43) 也開始有一些基礎的計算攝影引入,看到相機慢慢往手機靠,手機也有慢慢往相機靠的趨勢,不知道未來兩者會以怎麼樣的方式碰頭...? 最後簡單修幾張照,男友說我拍影片很熱情,拍照時反而滿滿的性冷感風,哈哈,其實我是很喜歡 Alex Garland 的電影,他配合的攝影師 Rob Hardy 那種工整對稱、又冷冰冰的風格不知為何就很對我胃口~ Sony 微單 https://i.meee.com.tw/rhpxkKd.jpg
Indigo App 6× 望遠 https://i.meee.com.tw/hhOxh1w.jpg
Indigo App 夜間模式,AGFA Optima 200 膠片模擬 https://i.meee.com.tw/68qHcHF.jpg
Leica LUX App,"Leica Teal" 外觀 https://i.meee.com.tw/LCCxFLn.jpg
-- @babeneso ✽ ✽ ✽ Une des meilleures tables, vaut le voyag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9.110.55.8 (韓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751431845.A.D39.html
rosseforp113: Podcast有聽到,裡頭吹說是計算攝影的下個里程碑, 07/02 14:17
rosseforp113: 不過實際用起來是沒有當初第一次用hdr plus 的驚喜 07/02 14:17
rosseforp113: 感。感謝測試 07/02 14:17
MaXDDDD: 推詳細講解跟實測,蘋果美感真的在照片演算翻車,瘋狂鋭 07/02 14:19
Chricey: 苦瓜胜肽 07/02 14:19
MaXDDDD: 化有夠煩,知道他們的開發方向是追求肉眼的真實,但這樣 07/02 14:19
MaXDDDD: 搞有點過頭,很討厭那種假假的細節,後來拍照都用LR拍DNG 07/02 14:19
MaXDDDD: ,不過48MP就看得到吃不到 07/02 14:19
Chricey: GABA 07/02 14:19
xoy: 蠻期待這個APP的Android版,之前他還在Pixel團隊的幾支手機 07/02 14:32
xoy: 應該都用過,蠻喜歡那時的成像風格,現在手機的計算攝影下手 07/02 14:32
xoy: 都越來越重,很不習慣 07/02 14:32
Chricey: 葡萄糖胺功效 07/02 14:32
xoy: 原本以為Levoy的新玩意會是加強Mobile版Lr的相機功能,現在 07/02 14:43
xoy: 是分開但實際是量身訂做的 07/02 14:43
xoy: Pi目前就很吃SoC資源要注意,原廠也有在改 07/02 15:18
Kroner: 苦瓜胜肽 07/02 15:18
xoy: https://youtu.be/p6bD7Nhgaz0 07/02 15:18
kanokazurin: 推實測心得 等安卓版上線後再載來玩玩 07/02 16:35
hsin0111: 感謝介紹與心得 我也要玩玩看! 07/02 17:06
Kroner: 推薦瑪卡 07/02 17:06
dorbeetle: 推一下 每次的測試文都好豐富 07/02 17:32
yoyomanman: 推 07/02 17:35
Rogozov: 推實測 07/02 17:47
Chricey: GABA 07/02 17:47
Xperia: 推,早期pixel的演算法非常領先,現在indigo也令人驚艷, 07/02 18:27
Xperia: 看來大神真的有一套 07/02 18:27
user1120: 推測試比對,之前就有下載,只可惜手機不夠力來用 07/02 18:27
Kroner: 透納葉 07/02 18:27
Xperia: 剛用了五分鐘,拍了幾張JPG直出,感覺多幀合成算法還有進 07/02 18:49
Xperia: 步空間,加上沒什麼銳化 ,會有點沒準焦的朦朧感。但確實 07/02 18:49
Xperia: 比較有相機的質感。 07/02 18:49
Chricey: 綜合維他命 07/02 18:49
hlke: 推詳細,超用心 07/02 21:16